最初接到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學會邀請撰寫這篇關於「喜劇文化」的文章,心想:談香港的喜劇文化,現在,是一個good timing 嗎?後來知道,原來這是配合學會最近一次文學節的主題。
回顧八、九十年代主導港產電影巿場的兩大片種,的確曾經:一、是動作片(包括英雄片、黑社會或警匪片)。這已構成「港產片」品牌的一部份。二、就是喜劇。而且是獨特的、有著濃厚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喜劇。很多時候,喜劇也與賭片和家庭倫理片cross-over,成為香港民間習俗的一環;和我們小時候每每在農曆新年都要進行的一個「儀式」:看「賀歲片」。但隨著香港電影踏入2000 年後整個行業景氣低迷,連整體產量都大大降低了。香港獨有品牌的喜劇,也似乎是消失了。
其實,八、九十年代,香港是崛起了一位仿似從天而降、不依門派章法、恰如他自己就演過的賭聖一般有著「特異功能」、憑藉的是「個人魅力」的喜劇之王──周星馳。然而,也眾所周知,周生早又已不甘於只作為喜劇之王。他早已不只是一位喜劇演員,而是導演。而且是要做一個「偉大」的導演,一個世界級的電影大師。當你已經「成功」,你就要成為「偉大」。自 《少林足球》 以來,周氏已是有意識地降低他本人作為個人魅力的演員──觀眾入場都只是為了看星爺──的重要性。2001 年的 《少林足球》 由陣容到故事結構都十分強調teamwork。事實上,這部作品也做到了──成功地塑造了各師兄弟成為經典的、令人難忘而獨當一面的人物。在這道路上,《少林足球》 可說是成功的。到了2004 年的 《功夫》,阿星的角色已經比較抽空,雖然是「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」,但阿星比較 fiction。不是漫畫。是「卡通」。漫畫也比較有自己的血肉和立體的個性。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清心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清心. Show all posts
November 25, 2009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