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筆寫這篇文章前,本想看看杜琪峰最新作品《復仇》,不料上映不久便淡出各大院線。但想想,如果不那麼「名正言順」的話,近作《竊聽風雲》(古天樂最後變身半人半機械般駕車衝過斷橋與王敏德同歸於盡)、《希魔撞正殺人狂》等,也包含「復仇」元素。沒正式統計,主觀印象,近年復仇主題在世界影壇也頗領風騷。
近年的復仇電影
韓國朴贊郁的「復仇三部曲」(《復仇》、《原罪犯》、《親切的金子》)揚名海外,在影像中燃起一片極盡暴烈的復仇火海。電影怪傑昆倫.塔倫天奴的「新娘復仇記」《標殺令》、《標殺令2》拍出奇詭暴力美學,新作《希魔撞正殺人狂》題材風格有別,但貫徹其中的仍有「復仇」母題,逃過納粹追殺的少女,後經營戲院,一把大火把看宣傳片首映的德軍燒清光與菲林同葬。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潘國靈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潘國靈. Show all posts
November 25, 2009
喜劇與悲劇,一岸之隔 / 潘國靈
1
電影這門藝術,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把戲。「把戲」的意思是:以假亂真、製造幻象、錯覺,去除夢與真實的邊緣,最後甚至去到費尼里那句名言的境界:『夢是唯一的真實。』
「把戲」之一,少不了是孩童式的、無傷大雅的惡作劇。我們回到「電影之父」盧米埃兄弟(Lumière Brothers)一八九五年的 《Watering the Gardener》:一個男孩踏著園丁在花園中澆水的軟管,水流停頓,園丁不知所解,對著噴嘴查看,這時,男孩從軟管中踏下來,園丁當頭給灑至一身濕透。非常簡單的片段,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,成了電影史上第一部喜劇短片。值得注意的是,跟盧米埃兄弟同期拍的實況短片不同,如拍攝工人上班、火車到站──基本上就是以攝影鏡頭如實紀錄即場生活片段 (設下了後來寫實電影的基調),《Watering the Gardener》 的喜劇場景,是第一次經過設計的場面調度。另一個電影先行者──魔術師出身的梅禮葉 (Georges Méliès),則致力為電影注入不少魔幻視覺效果,以動態攝影來製造魔術幻覺,其中不少有趣鏡頭,如 《月球之旅》(Le Voyage dans la Lune)那張給畫了笑臉的月亮,也充滿了喜劇元素。
電影這門藝術,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把戲。「把戲」的意思是:以假亂真、製造幻象、錯覺,去除夢與真實的邊緣,最後甚至去到費尼里那句名言的境界:『夢是唯一的真實。』
「把戲」之一,少不了是孩童式的、無傷大雅的惡作劇。我們回到「電影之父」盧米埃兄弟(Lumière Brothers)一八九五年的 《Watering the Gardener》:一個男孩踏著園丁在花園中澆水的軟管,水流停頓,園丁不知所解,對著噴嘴查看,這時,男孩從軟管中踏下來,園丁當頭給灑至一身濕透。非常簡單的片段,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,成了電影史上第一部喜劇短片。值得注意的是,跟盧米埃兄弟同期拍的實況短片不同,如拍攝工人上班、火車到站──基本上就是以攝影鏡頭如實紀錄即場生活片段 (設下了後來寫實電影的基調),《Watering the Gardener》 的喜劇場景,是第一次經過設計的場面調度。另一個電影先行者──魔術師出身的梅禮葉 (Georges Méliès),則致力為電影注入不少魔幻視覺效果,以動態攝影來製造魔術幻覺,其中不少有趣鏡頭,如 《月球之旅》(Le Voyage dans la Lune)那張給畫了笑臉的月亮,也充滿了喜劇元素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